更新时间: 浏览次数: 321
来源|野马财经
“电梯大王”病逝,“二代”接班。
曾为张家界天门山造“天梯”的一代“电梯大王”不幸病逝。
4月21日晚,康力电梯(002367.SZ)公告称,公司创始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名誉董事长王友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21日逝世,享年62岁。
消息发出后,康力电梯4月22日股价轻微下跌至6.63元/股,但收盘6.74元/股,涨幅1.05%;截至4月23日收盘,康力电梯股价6.93元/股,涨幅2.82%,实现5连涨,目前康力电梯总市值55.36亿元。
王友林在国内电梯行业具有重要地位,他创办的康力电梯,不仅是中国电梯行业的龙头企业、“国内电梯第一股”,还是首个进入全球电梯行业十强的中国品牌,凭借一己之力打破欧美企业包揽电梯行业全球前十的格局。
其实国内多个著名旅游景点的高难度电梯项目都是康力电梯承接的,其中张家界天门山观光隧道天梯是其代表作之一,此外还承接过杭州千岛湖42米超级扶梯、西安白鹿原影视城观光扶梯、江西灵山景区康力扶梯等等。只是游客在乘坐电梯游览景色时,有多少人会知道王友林的名字呢?
自2010年上市以来,康力电梯的业绩经历了多次周期震荡,营收最高曾达到51亿元,净利润最高曾接近5亿元。但2022年~2024年随着房地产行业下行,康力电梯也连续3年业绩下滑。
王友林在2022年开始逐渐退居二线,儿子朱琳昊先后接任总经理、董事长等职务。如今父亲病逝,公司业绩下滑,这位“90后”接班人也正面临更多的考验和压力。
从蹬三轮送货到“电梯大王”
王友林是江苏苏州人,高考失败后进入南汽吴江跃进客车厂工作。但在车厂工作期间,仍通过自我学习成功考入江苏工学院(现江苏大学),1987年毕业后回厂担任技术员。
1993年,三十而立的王友林只身下海,用2万元做启动资金搭建了一个机械小作坊,脚蹬三轮给客户送货,“三轮车精神”还被王友林写进《求真——我的三十年创业感悟》一书中。
王友林回忆说,“我还用500块钱自己设计加工了一台辊圆机,这台机器后来承担了很多机械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从1993年一直用到2005年。”
在《董事会》杂志对王友林的专访中,王友林表示,进入电梯行业是源于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民族品牌意识,当他看到电梯行业大量外资企业涌入,一台电梯可能要卖一百多万元时,这让他决定从电梯配件经营转到整机市场。
来源:公司财报
1997年,康力电梯的前身-苏州康力电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王友林的带领下,康力电梯开始迅速发展。
2005年“康力”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7年开始,康力电梯相继获得通往韩国、俄罗斯、德国等国际市场的通行证;2010年3月,康力电梯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电梯业首家上市企业,募集资金净额8.43亿元,2016年增发融资,实际募资总额9.1亿元。
目前,康力电梯已拥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14家,在苏州、成都、中山建有4座智能制造基地,2座国家级绿色工厂,建成100多个营销服务分支机构,其产品覆盖占市场总容量99%以上的电扶梯市场,重点面向住宅楼、商务楼、酒店、购物中心地铁、高铁、机场等大型公建项目、文旅景区等场所。
其中,张家界天门山观光隧道自动扶梯在2013年12月交付运行,是康力电梯的知名项目之一,现已成为天门山网红打卡地之一。
来源:康力电梯公众号
此外,康力电梯在2017-2024连续8年位居全球电梯制造商10强,2024年高居全球行业第9位,既是是行业首个也是唯一进入全球十强的中国自主品牌。
在2013年~2024年,康力电梯还连续12年入选“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实力TOP500首选供应商电梯类”(2024年高居前4),也是唯一自2013年起连续登榜的中国电梯品牌。
在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周期里,康力电梯与多家知名房企保持战略合作,包括保利发展、华润置地、中海地产、招商蛇口、龙湖地产、新城控股、金地商置、旭辉集团、龙之梦、世纪金源、海亮地产、中国电建、华侨城、合景泰富、中交集团、信友集团、正商置业、富康控股、中建集团、石榴地产、正黄集团、中天美好、阳光大地、邦泰集团……
来源:罐头图库
但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调整期,康力电梯也进入了降速转型的新阶段,王友林则在2022年开始逐步退居二线,儿子朱琳昊逐步走到“前台”,接管康力电梯。
营收连降3年,
“90”后接班人直面转型压力
2022年朱琳昊接任康力电梯总经理职务,2024年接任董事长。1992年出生的他,今年也才33岁,但从2022年至2024年,这位90后董事长却恰逢房地产行业下行,直面公司营收3连降的压力。
康力电梯2022年财报显示,2022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3.33万亿元,同比下降26.7%。另据国家统计局及海关数据,2022年全国电梯、自动扶梯及升降机产量较上年同期下降5.89%,为国内电梯行业新梯产量统计数据首次下滑。
来源:公司财报
康力电梯的主要营收来自电梯、扶梯、零部件和安装维护等业务或产品,其中电梯产品贡献的营收占比超过50%,是康力电梯的核心产品,但受房地产行业影响较大。随着房地产行业调整,多家房企面临现金流压力,自2022年开始,康力电梯的电梯产品营收出现明显降幅。
2021年,电梯产品营收占康力电梯总营收比重高达65.7%,2022年则下降至55.06%,电梯产品营收额也从33.97亿元下降至28.16亿元,降幅约17.09%;2023年受“保交楼”政策驱动,其电梯产品营收达到32.34亿元,占整体营收比重提升至64.22%,垂直电梯收入同比增长14.82%。
但到了2024年,公司的电梯产品营收再次下滑,营收额约26.31亿元,同比下滑18.65%,也是近四年来电梯产品营收最低的一年。
在电梯产品营收“阶梯式”下滑的同时,康力电梯来自合作房企的坏账却在大幅增加。
康力电梯2022年应收账款中,按单项计提坏账准备的金额合计约3460.04万元,其中大部分为房地产开发公司,到了2023年,该项坏账准备金额大幅增加到2.03亿元。截至2024年末,则进一步增加至2.14亿元。
康力电梯表示,与公司存在合作关系的部分房地产客户出现流动性压力,回款速度减慢、出现逾期。
来源:公司公告
在近期的投资者交流中,康力电梯表示,房地产行业进入“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的去库存周期,对电梯行业新增订单需求及发货产生较大影响,整体处于新梯增量需求下降的通道中。
截至2024年,受房地产竣工下滑影响及价格竞争压力,康力电梯总营收从51.15亿元下降至40.83亿元,净利润也从历史最高时的4.85亿元(2020年)下降至3.57亿元,降幅分别达到20.18%和26.39%。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司业绩承压的同时,康力电梯依然保持给股东分红的传统。
东方财富网数据显示,上市以来,康力电梯累计派现19次,派现总额34.24亿元。而融资总额约18.18亿元,派现融资比188.36%。
2024年,康力电梯以可参与分配的总股数约7.98亿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元(含税),共计派发现金红利约2.39亿元(含税)。
据康力电梯公告,王友林直接持有公司股份约3.59亿股,持股比例44.89%,该公司股份将按法律法规办理手续。
来源:东方财富网数据
知名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分析称,康力电梯在国内电梯行业的市场份额约1%-2%,稳居民族品牌前列。但目前的风险也很明显,一是房地产行业低迷持续,新梯需求短期难回升;二是行业竞争白热化,国际巨头与本土企业挤压市场,价格战或侵蚀利润;第三,公司应收账款回收周期长,资金周转压力凸显。
詹军豪还分析称,在政策推动下,目前老旧小区改造与城市更新行动加速,为电梯加装、更换业务带来广阔空间,康力电梯后续若能成功转型高端市场、优化运营效率,则有望实现业绩稳步增长。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电梯行业竞争企业可分为三个梯队,以通力、日立、三菱电梯以及奥的斯为代表的老牌外资电梯企业为第一梯队;迅达电梯、东芝电梯、蒂森电梯、富士达电梯等外资品牌的客户管理精细程度相对较弱,位于第二梯队;康力电梯、上海机电(600835.SH)、梅轮电梯(603321.SH)等本土电梯企业产品成为民族品牌电梯代表,发展势头强劲,位于第三梯队。
康力电梯近期对投资人表示,目前公司所处的行业处于大变革时代,市场竞争深化加剧,产业发展步入转型升级深水区的时代,公司当前的重要精力在转型的区间段。
90后接班人朱琳昊能否延续“电梯大王”的荣誉,成功带领康力电梯转型?让我们对这家民族企业持续关注。
4月23日,记者从招商银行处获悉,截至2025年3月末,招商银行已累计对接288家上市公司及主要股东,累计融资金额1048亿元,覆盖高端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行业。
招行介绍,其已为某百亿市值医药制造企业提供2.7亿元增持贷款,助力重要股东增持股份;为某新型材料制造企业发放回购贷款1.4亿元,支持其通过股权回购吸引核心人才,加速智能工厂建设。
截至2024年,招行先后在南京、杭州、武汉、广州、苏州、西安、宁波等地举办“线上+线下”“行业+区域”的科技企业股权融资路演服务,并通过“路演+”平台协助251家优质科技型企业触达各类股权投资机构超过1800家,支持科技企业股权募资1232.74亿元。
4月23日,上海市统计局发布2025年一季度上海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35.0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1%。
统计数据显示,上海一季度金融业增加值2183.29亿元,增长9.4%,拉动GDP增长约1.7个百分点。对比来看,上海一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一季度上海经济增长稳中有进,GDP同比增长5.1%,第三产业贡献突出,占经济总量超80%,凸显服务业主导地位。其中,信息服务业(+13%)、交通运输业(+10.8%)、金融业(+9.4%)领跑,数字经济与现代服务业成为增长引擎。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金融业增加值核算对象包括货币金融服务(主要是银行业)、资本市场服务、保险业及其他金融业四大类。季度核算由于难以及时获得相关基础财务报表数据,以普查年度金融业增加值数据作为基准数据,然后参照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增长速度、证券交易额增长速度、保费收入增长速度进行推算。
2024年监管部门对货币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的季度核算方式进行了调整优化,从主要参考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调整为参考净利息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进行季度核算,但二者增速和存贷款增速仍高度相关。分析来看,上海一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增速较高主要因为证券交易额增长速度较高及贷款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银行业方面,统计数据显示,3月末上海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2.01万亿元,同比增长5.4%;贷款余额12.68万亿元,增长8.7%。
对比来看,一季度上海贷款增速要高于全国平均增速(6.9%)近两个百分点,显示上海实体经济信贷需求较为强劲。
分部门来看,央行上海总部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1130亿元,同比多增352亿元。居民中长期贷款以个人住房按揭抵押贷款为主,一季度上海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多增主要因为上海房地产市场成交活跃,银行房贷投放量增加。同时,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后,居民提前还贷的情况有所缓解。
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上海市场化新建商品住房成交面积增长10.5%;二手房市场持续升温,二手住房成交面积增长51%,月成交套数连续6个月超过1.5万套荣枯线,其中3月份达到2.7万套,创2021年以来同期新高;房价止跌回升,3月份一二手房价格指数分别环比上涨0.7%和0.4%——上海房地产市场实现“小阳春”。
此外,一季度上海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增加1748亿元,保持在较高水平。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多用来购置设备和项目投资,其变化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度较高。
这也和其他宏观数据匹配。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上海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6.5%,重大项目加快开工建设,一季度完成投资507.9亿元,占全年投资计划的21.2%。
证券业方面,股票市场稳中有升,一季度上交所股票成交额同比增长39.3%,上海地区证券营业部成交额(不含回购)增长56.1%。
去年9月26日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出后,中国资本市场主要指数明显上扬,今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使全球资本重估中国资产,一季度市场成交已经大幅回暖,指数运行中枢明显抬升。
民生证券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陶川表示,以史为鉴,在历轮牛市中,股市的繁荣明显放大了金融业对GDP的拉动作用,上一次可以追溯到2015年。而这一次,随着2024年9月26日政治局会议以来两市成交额创历史新高,股市对GDP的拉动亦不容低估。
每经记者袁园 涂颖浩 每经编辑廖丹
最近,上海的新能源车主庄先生(化名)置换了一台电车,投保时却被惊呆了,保险销售人员给出的报价近万元。
庄先生按自己的投保习惯,降低了三者险保额,去掉附加险种,最终报出的保费是7958元,但这也比他去年购置同款车辆的保费高出大概1000元。
新车报价上涨千元,这是行业的普遍行为,还是单个机构的风险测算调整?截至目前,多位保险机构人士对保通社表示,尚未听说行业整体保费涨价的消息。
“我的保险比去年贵了很多。”最近,新能源车主庄先生购置了一辆新车,置换开了一年的同款电车,新车价格比去年还便宜了10万元,却不料被车险价格打了个措手不及。
4月17日,庄先生在4S店买保险时,对方报出了近万元的价格,这包括300万元的三者险,还有不少附加险种,最终庄先生选择了他之前的投保方案,交强险+车损险+200万元三者险,保费合计是7958元。“这比去年同款新车的报价高了1000多啊。”他向记者出示了同款车去年的付款截图,保费显示为6926元。
今年4月购入新车时保费7958元为什么车辆价格都便宜了10万元,保费还涨了1000元?庄先生对此颇为疑惑。线下店销售人员给出的理由是“今年4月份电动车保险全面涨价”。
对于该车主反应的新车保费上涨原因,保通社向保险公司方面了解情况,保险公司方面表示,具体原因需要车主个人及车辆信息才能查询到。
最近,有关新能源车险涨价的消息不少,一些电车即便是过去两年没出险,续保费用也上涨,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可能是受到车型、使用性质等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常被用于网约车的车型,赔付风险高,进而推高了该车型整体的赔付率。
不过,庄先生表示,去年购买的同款车在今年3月份续保时是降价的,续保价格是4992元,比首次投保降了近三成。
同款新能源车今年3月续保价格无独有偶,近日,保通社从相关渠道获悉,另一款知名新能源汽车新车保费相比去年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调。以其20万元出头车型在北京的报价为例,人保、太保、平安三家的车损险保费均为3289元,去年同期,这三家的报价分别是2873元、2873元、2634元。车损险上涨了400元至600元。
此外,该车的三者险保费涨价趋势不明显,以300万的三者险为例,人保、太保的保费均为1564元,去年同期,人保、太保的报价则分别是1392元、1570元。
业内人士指出,车险的定价因素较为复杂,与车辆品牌型号、驾驶员因素、车辆用途、所在地区、保险公司策略和风险定价能力都有关系。
定价公式来看,商业车险签单保费=基准纯风险保费/(1-附加费用率)×无赔款优待系数(NCD系数)×交通违法系数×自主定价系数。其中基准纯风险保费、无赔款优待系数和交通违法系数费率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拟订费率基准执行。自主定价系数由各保险公司自主设定,因而自主定价系数的高低决定了签单保费的高低。
按照目前0.5至1.5的系数区间,理论上而言,对同一个车型的报价,不同险企间的最高报价可以是最低报价的3倍。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4月,金融监管总局下发《关于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传达出“拟扩大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的信号。
对于庄先生提到的“今年3月续保价格下降近三成”,有机构人士分析认为,这可能跟该车主驾驶行为较好、加之续保时间点有优惠活动有关。
“为了防止客户转保从而提高客户的留存率,按照往年的惯例,这样的降价让利的营销活动一年往往会有两三次,如果车主赶上了保险机构的营销活动,车险保费会优惠不少。”上述机构人士告诉记者,自己在3月份营销节点续保的保费,叠加了优惠活动,明显感受到保费降了。
保通社了解到,某保险机构近期开展的营销活动显示,针对内购通道客户特别推出优惠折扣:对于低里程/长驾龄/高学历以及部分职业的客户,车险可以额外优惠5%,最高可享叠加优惠10%⋯⋯
“车主嫌贵险企喊亏”是新能源车险市场的现状。
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1409亿元,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06万亿元,承保亏损57亿元,呈现连续亏损。由于没有历史数据的沉淀、风控体系有待完善以及车辆自身的产业链等问题,新能源车的保费一直居高不下。
在业界看来,提升定价精准度,不仅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客户“投保难、保费贵”的问题,同时也可以缓解保险公司面临的亏损现象。不过,车险保费的定价和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多方的努力和配合。
今年1月份,多个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
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建立常态化联系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指导银保信公司、上海保交所、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等相关单位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依法依规开展新能源汽车相关数据共享。督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严格落实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制度,加快建设汽车全生命周期信息交互系统,促进汽车梯次消费,推动新能源车险降本增效。
这也被业内看做是“多方合力推动新能源车险发展”的信号。同时,中国保险业协会还指导推动上线了“车险好投保”平台。截至2月25日,平台累计注册用户18.5万,首批接入的10家大中型财险公司已通过平台承保11.4万辆新能源汽车,覆盖家用汽车等非营运汽车和营运汽车,提供保险保障944.9亿元,最多时单日投保量已超过1万单。
“新能源车险的难题根源可以归结为高出险率和高赔付率造成险企综合成本率居高不下。由于边际效应、存量市场增加和保险公司定价能力提升,预计3年内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问题会得到改善,行业将趋近盈亏平衡线。保险公司通过积累更多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实现数字化闭环,定价将更加精准。”一位保险机构人士在与记者交流时表示。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刘国梅摄
韩寒作品集:激发创意与灵感的奇妙旅程,让我们一起领略色彩的无限魅力!的相关文章 央视曝光手机租赁乱象,租机一年再买断费用远超市场价,这背后是怎样的价格游戏?是如何诱惑年轻人的?的相关文章